资料图: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交响电影音乐会《天书奇谭》亮相2018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海交响乐团 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国有哪些动画成功出海?这些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陈波:《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鹬蚌相争》《三个和尚》等取材自中国传统故事的动画作品多次在国际上斩获奖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以《大闹天宫》为例,这部动画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再现于银幕之上,被法国《世界报》誉为“美感上不输迪士尼,风格上完美呈现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
中国动画之所以能够获得越来越多海外观众的关注,是因为独具特色的戏剧元素和绘画风格,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动画表达方式,这是“民族性”的高度提炼,电影的艺术表达跨越语言、国界和时间,铸就经典。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经典动画背后蕴含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对艺术美学的思考。不论是从表演的细腻程度、剧情结构,抑或是美术功底,优秀作品必定能够历久弥新,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给人以常看常新之感,为观众带来不同层面的思考。
资料图:《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中日动画何以牵手百年?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日动画的研究者,您认为中国动画同日本动漫之间有何联系?
陈龑:中日两国动画起步时间相近,都属于舶来品,二者虽各具风格,但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互动密切。
日本动漫充满极富东方神韵的中国元素。1926年,日本动画导演大藤信郎创作了日本首部西游记题材漫画——《西游记孙悟空物语》。
一些日本动画师还前往中国创作并生活,持永只仁曾以中文名“方明”在中国定居并创作,其1950年执导的《谢谢小花猫》流传至今,为新中国动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日本首部彩色长篇动画《白蛇传》讲的也是中国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中日动画往来愈加密切,典型代表为“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手冢因看了万籁鸣执导的《铁扇公主》入行,一生深受其影响。去世前3个月,手冢仍忍着病痛前往上海拜访万籁鸣。他的第一部动画题材源自西游记,最后一部作品则名为《我的孙悟空》。
这个时期,日本的电视动漫进入中国市场,从《铁臂阿童木》到《哆啦A梦》再到《聪明的一休》,这些作品是几代人的美好童年回忆。
当下,中日动画界的往来愈加频繁,除了共同动画项目的制作,还有创作者的接触以及观众间的互动。
《手冢治虫物语 我的孙悟空》宣传海报中新社记者: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动画产业如何推动中日人文交流?
远藤贵司:动画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产业,日本和中国同为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环境,民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中国动画在人物对话、人际关系、世界观、饮食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日本观众通过接触中国动画,会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要创造和扩大日中民间交流的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寻求新的发展。
陈龑:动画产业的交流多为民间自发行为。因此,加强中日动画创作者的接触交流,使业界涌现出更多优秀作品,让中日观众变成文化相通、爱好相同的朋友,发现彼此文化中的美好,他们自然会找到最佳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可能是一份装扮,也可能是一个角色,这就是动画超越语言的魅力。
动漫市场何以续写传奇?
中新社记者:随着动漫市场的扩大,难免会出现只看票房、不看制作的产品,在您看来,动漫如何实现内容和市场的双赢?
远藤贵司:动漫产业方兴未艾,要实现内容和市场的双赢,首先需要培养原创漫画和小说市场。热门的原创作品改编成动漫的模式不仅使作品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动漫市场也会越来越活跃。其次,成功的动漫作品不仅取决于故事题材的选择,也取决于角色IP的打造。极具魅力的角色是吸引消费者、保证商业利润的关键。例如,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龙猫》,上映之初票房不及预期,但通过各类周边的衍生,成功获利。这个看起来十分适合拥抱的萌物也成了日本的“米老鼠”,可见,周边产品和版权的二次开发利用可以成为动漫业的支柱。最后,我认为放眼海外市场非常重要,角色商品在全球大受欢迎,能够为动漫内容和市场带来热度和助力。
中新社记者:国产动画市场如何才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陈龑:在我看来,国产动画产业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不仅需要有优秀的创作者,还要有优秀的团队和投资方。
《大圣归来》便是一个产业良性循环的例子,观众为优质动画买单,投资者的资金得以回收,于是更多的资金愿意流入动画业,反哺出适宜的创作氛围。在这种环境里,创作者更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投资方发现“黑马”提供可能。
来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官方微博陈波:中国动画史上创作出很多经典作品,但动画的商业化还处于初期。
动画艺术探索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创作者既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创新,又要对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所涉猎。从业者在保证绘画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构建起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
商业化要为动画创作提供资金支撑,经典IP会带来市场价值,现在中国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如何在IP开发方面进行新的包装,给消费者或品牌方讲好故事,让更多人产生情感共鸣,反哺动画创作是商业化团队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创作依然是动画市场的核心,只有拥有优秀的作品,才能让动画市场向好发展。(完)
美国高科技企业裁员潮愈加汹涌****** 据央视新闻消息,据路透社1月20日报道,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公司在一份员工备忘录中称,由于面临“不同的经济现实”,该公司将裁员约1.2万人。公司称将加倍投入人工智能,并裁减支持实验项目的人员。 此次裁员影响该公司6%的员工。此前,包括亚马逊、微软和元宇宙平台公司在内的科技巨头已经大量裁员。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字母表”公司的股价20日上涨4%。在过去12个月里,该公司股价已经下跌30%,与整个科技行业24%的跌幅相呼应。 自2019年以来一直担任“字母表”公司老板的孙达尔·皮柴20日在备忘录中称,他对导致裁员的决定承担“全部责任”。 皮柴称,由于“字母表”公司希望为产品融入更多人工智能,现在是“让我们更加专注、重新设计我们的成本基础并将我们的人才和资本引向我们最优先考虑领域”的时刻。 “字母表”公司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目前正面临来自微软的竞争。 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削减支出,“字母表”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收入也受到企业削减预算的挤压。 哈格里夫斯-兰斯当股票经纪公司的分析师苏珊娜·斯特里特称:“显然,由于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字母表’公司也不能幸免于艰难的经济背景。” 斯特里特称:“广告增长已经降温……竞争还在升温‘字母表’公司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TikTok,Instagram也在争夺YouTube的观众。”斯特里特指出,“字母表”公司还被处以数十亿美元的监管罚款。 埃弗科国际战略和投资集团的分析师马克·马哈尼说,“字母表”公司创纪录的员工人数造成了2023财年的重大利润率风险。伯恩斯坦的分析师称,裁员可能为“字母表”公司节省25亿至30亿美元的成本。 随着“字母表”公司裁员,过去几个月里,美国最大的四家科技公司共裁员5.1万人。在美国就业市场依然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加剧了人们对经济衰退的担忧。 Equiti投资公司的经济学家斯图尔特·科尔称:“科技行业有点像煤矿里的金丝雀。”科尔认为,科技行业的裁员预示着就业保障的前景终于开始变得更加负面。 在疫情期间更谨慎招聘的苹果迄今为止一直没有裁员。不过,“苹果内幕”网站20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苹果已经开始在百思买等零售渠道裁员。 苹果公司没有立即对该报道发表评论。 两名知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字母表”公司一直在致力于一项大型人工智能产品的发布。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发布将在春季举行。《纽约时报》也报道称,谷歌计划推出20多种新产品和搜索引擎。 皮柴说,失去工作的人中有招聘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工程和产品团队的工作人员。该公司的一名发言人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称,该公司已经削减其内部研发部门Area 120的大部分职位。 “字母表”公司工会在一份声明中称,该公司领导层承担“全部责任”的做法“并没有让人感到安慰”。 在美国,“字母表”公司已经向受影响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员工将获得遣散费、六个月的医疗保健以及移民支持。 皮柴在备忘录中说,在海外,根据当地的雇佣法律和惯例,裁员通知将需要更长的时间。亚洲的员工将从2月开始了解裁员是否对他们有影响。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